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泌尿外科 (共28位医生)

科室简介
泌尿外科依托有着近百年悠久历史的华西医学院和华西医院,在本专业领域拥有雄厚的基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个泌尿外科专业。泌尿外科是医学院和医院的重点科室,以及学院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主要构成单位。泌尿外科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乃至西部地区泌尿外科疾病和肾脏移植的一个医疗、科研、教学中心,尤其在本专业领域的疑难危重症的诊断救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泌尿外科致力于为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利用雄厚先进的现代泌尿外科医疗技术,为泌尿系肿瘤、结石、损伤、感染、结核、肾移植、肾上腺外科疾病、以及男性生殖与性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解除病痛,并拥有百年悠久的专业发展历史:
  泌尿外科1892年加拿大基督教会创办成都四圣祠北街福音男医院,1896年建女医院。后联合其它教会共同办学,组建的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于1914年开学,以上两医院即为华西医院的前身。
  1915年医学院六年教学计划上开设了一门独立的泌尿科课程?阴阳尿经病症。1920年加拿大医师Dr. E. C. Wilford(胡祖遗)任华大医学院外科主任,担任“阴阳尿经病症”的教学任务,并把该课更名为“生殖尿具学”,泌尿外科在华西医院的发展就此起步。
  1938年齐鲁大学医学院及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因日本侵华战争而内迁成都与华大联合办学办医,在四圣祠成立三大学联合医院。
  齐大医学院的刘荣跃、中大医学院的董秉奇,都攻泌尿生殖外科。
  同年美国人李哲士医师(Dr. S. H. Liljestrand)从美国引进膀胱镜。
  1944年杨嘉良被派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进修泌尿外科。1947年回国后,在华西医院从事普外及泌尿病人的主治工作。
  先后开展了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膀胱阴道瘘修补、肾固定术、尿道肉阜切除、睾丸固定术、尿道狭窄丝状探条扩张术、输尿管乙状结肠移植术等。
  1952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医院改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杨嘉良教授任医学系主任兼外科主任。
  1954年外科成立普外、骨科、胸科及泌尿四个专业小组。泌尿组由杨嘉良任指导,邓显昭任主治医师,饶志琳、王有麒任住院医师,有床位12张,主收泌尿病人。
  至1966年先后开展了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结石,尿道损伤、狭窄,膀胱阴道瘘,前列腺增生,膀胱、肾、睾丸、阴茎癌,肾上腺疾病等手术治疗。之后因文革的历史原因,内外科的专业设置包括泌尿专业组被取消。
  1972年医院恢复专业病室,田兆雄、杨宇如、唐科仕、詹玉清四位医生固定为泌尿专业组成员,加强了泌尿组的专业梯队建设。
  先后开展了动脉造影及断层造影并用于肾脏占位性病便、肾性高血压及肾上腺占位性疾病的诊断。1977年引进B超,为泌尿系统的积水、结石、占位等疾病的初步诊断提供了及时、无创、价廉、简便、可靠的影像检查。
  1978年邓显昭晋升为泌尿外科教授,泌尿专业成为外科临床医学硕士培养点,邓显昭任硕士导师,当年招收的首名硕士生是何少牧。到现在为止,泌尿外科(2005年6月)已培养84名硕士。
  同年小儿外科专业组内成立小儿泌尿组。
  1979年1月19日在西南地区首次施行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1980年唐孝达赴奥地利留学,1982年回国后为重危肾盂积水病人开展环形肾造瘘以改善肾功、减轻感染的新技术。
  1983年医院新建器官移植病房,拥有移植隔离病床6张,另设16张缓冲床位,收治非感染性泌尿科病人,由唐科仕、詹玉清二位医师分别主管。1984年成立肾移植实验室、由李克等开展配型及术后肾脏功能检测。
  1984年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唐孝达被选任为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院长,杨宇如被任命为泌尿科主任。
  1985年为开展腔道泌尿外科手术成立了膀胱尿道镜室(内窥镜室)。同年10月12日开展了首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11月8日开展了首例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同年购进澳大利亚Urotrace 800 ZF型尿流动力学检测仪,于12月首次作尿流率检测。
  同年陈绍基固定在小儿泌尿外科组工作,泌尿科将小儿泌尿(12岁以前)病人转给儿外科泌尿组,以支持其发展。
  1986年成立泌尿外科研究室。引进德国和日本的输尿管肾镜及经皮肾镜,并于4月19日首次行经皮肾镜取石术。
  1987年泌尿科增列为博士点,首名博士生为卢一平。到现在为止,泌尿外科(2005年6月)已培养34名博士。是国内第一批批准的博士后流动站。
  1989年建立体外冲击波碎石中心,以美芝公司的JT-ESWL-II型碎石机于3月21日行肾盂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
  1990年田兆雄、唐科仕先后受国家派遣,参加我国援助圣多美普林西比的医疗队,于1994年载誉而归。
  1992年杨宇如主任以访问学者身份去美国和加拿大一些知名院校参观访问,按期返院工作。在其出国期间的职任由李虹副主任代行。
  1993年省、市泌尿学会成立了男性学组,由张思孝及张卫东二位医生牵头在华西泌尿开展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同年配备了进口的放射影象泌尿检查台,随即进行了内窥镜检和尿路造影时的动态观察,并开展介入放射诊断和治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完成一例高危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

近日,我院小儿外科泌尿专业组黄鲁刚教授医疗团队与麻醉科密切合作,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高风险的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患儿为来自云南的一名9岁男孩,发现“血压高及右侧肾上腺占位”一年余,已在省外多家医院诊断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因患儿同时伴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风险极大,经介绍转诊入我院小儿外科治疗。 入院后查患儿血清去钾肾上腺素高达45793ng/L,据查目前尚无如此高水平去钾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病例报告;同时患儿存在明显的活动后心累气紧等心功能不全表现,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增大,左心为主;左室肥厚,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测值减低(EF:28 %)。术前经小儿外科、麻醉科及华西附二院心血管内科联合会诊,均认为患儿高危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明确,因肿瘤内分泌功能强大及病程较长等因素,现患儿伴有可能系儿茶酚胺心肌病导致的严重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有高度死亡风险;目前只有尽快手术切除肿瘤才能缓解患儿病情,挽救其生命。 在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病情、治疗风险并获得其理解同意后,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黄鲁刚教授医疗组、麻醉科刘斌主任和杜斌医生、小儿ICU赖巍医生通力合作,成功完成了该例高危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术后患儿恢复顺利,现临床症状已明显缓解,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已逐步趋于正常,于近日临床康复出院。 此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与成功完成,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充分的术前预案讨论以及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使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得到了有效安全的治疗,也进一步凸显了我院作为国家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的地位。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宝宝手部湿疹应该怎么办
聂小娟
回答: 宝宝手部湿疹可通过保湿护理、避免刺激、局部用药、调整饮食、就医评估等方式治疗。宝宝手部湿疹通常由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接触过敏原、遗传因素、环境干燥、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1、保湿护理 每日多次涂抹无香料婴儿专用润肤霜,如含神经酰胺或凡士林成分的乳膏。湿疹部位在清洁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剂效果最佳,可帮助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选择霜状或膏状保湿产品比乳液更有效,尤其在秋冬干燥季节需增加使用频率。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酸性成分的护肤品,防止刺激娇嫩皮肤。 2、避免刺激 减少接触肥皂、沐浴露等清洁剂,洗手时使用温水而非热水。选择纯棉质地的衣物和手套,避免羊毛或化纤材质摩擦皮肤。家中保持湿度在50-60%,使用加湿器时需定期清洁防止霉菌滋生。清洁宝宝用品时选用无磷洗涤剂,漂洗时需彻底去除残留。 3、局部用药 中重度湿疹可遵医嘱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地奈德乳膏,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合并感染时可能需要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外用制剂。药物需在保湿剂吸收后薄涂,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眼周、面部等敏感部位需避免强效激素,用药后需监测皮肤变薄等不良反应。 4、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的母亲需忌口常见致敏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等。添加辅食的宝宝每次只引入一种新食物,观察3天无反应后再尝试下一种。已明确过敏的食物需严格回避,可替换为深度水解配方奶粉。保证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摄入,有助于皮肤修复。 5、就医评估 若湿疹面积超过体表10%、出现渗液结痂或反复感染,需儿科或皮肤科就诊。顽固性湿疹可能需要过敏原检测,排除特应性皮炎等疾病。血常规检查可判断是否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严重病例需系统用药管理。紫外线光疗等物理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家长需定期为宝宝修剪指甲防止抓伤,夜间可佩戴纯棉手套。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时间不超过10分钟。记录每日湿疹变化和可疑接触史,就诊时提供详细病史。避免过度使用消毒剂清洁家居,保持适度微生物暴露有助于免疫系统发育。若湿疹持续不愈或伴随喘息等症状,需警惕过敏性疾病进展。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