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海医院

开创行业先河惠及广大患者

时间:2013-08-05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近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发布《高压氧临床应用技术规范》(WS/T 422-2013),由我院高压氧治疗科主任刘青乐教授牵头制定。这是我国高压氧医学领域第一个行业规范,也是上海市医疗服务标准化委员会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标准。该标准的发布重新标定了上海市高压氧医学在全国的龙头地位,也标志着我院高压氧医学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   2008年,上海市成立了上海市医疗服务标准化委员会,随后向医学会各个专业委员会、各医院、各医学院征集相关专业标准。在各单位和组织选送的50余个标准中进行了层层筛选,由上海市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选送的《上海市高压氧治疗规范》经过四轮层层遴选,最后又以4个最优标准之一向上级部门推荐。在2010年全国各地上报国家卫生部的37个标准中,经过严格筛选,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选送的《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规范》成为获得立项的仅有的6项标准之一,也是上海市唯一获得卫生部立项的标准(项目编号:2010-13-06),为学校、医院和上海争了光。   标准立项后,经过通讯方式与全国二级、三级医院的广大高压氧医学同行广泛征求意见,组织编写组专家,翻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资料,结合我国高压氧医学发展的实际,按照标委会的要求写出了初稿、函审征求意见稿、会审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审查稿、终审稿、报批稿。   2013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发布名为《高压氧临床应用技术规范》标准,并于2013年11月1日执行。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实施小儿罕见胸壁巨大血管瘤切除术

年仅2岁10个月的小依涵左胸壁竟长有一个比苹果还大的血管瘤。幸运的是,在长海医院血管外科、麻醉科及儿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摘除了威胁生命的“手榴弹”——胸壁罕见巨大混合血管瘤淋巴管瘤。 据孩子家长介绍,在依涵刚出生时,就发现胸口长着一颗黄豆大小的东西,开始没有太在意,没想到越长越大,竟然比一个苹果还大,便带他去医院检查,这才得知是巨大血管瘤。家人带着小依涵辗转多家知名医院求治,均因孩子太小,手术风险太大而被拒绝入院。 10天前,小依涵的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就诊,年轻的陆清声副教授决定承担这一巨大的手术风险,将其收入住院。小依涵两岁多,体重仅有十余公斤,肿瘤占据左侧胸壁,瘤体为富血管性质,已明显感觉疼痛,瘤腔内出血的可能性很大,极有可能因术中失血或麻醉而导致生命危险。面对这样一个极具挑战的病例,血管外科联合儿科及麻醉科进行了多学科术前会诊,制订周密的手术方案。 手术当天,医教部领导委托医疗科徐志林助理至手术室现场进行协调准备,麻醉科邓小明主任及熊源长副主任再次对麻醉方式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案进行核查与指导,麻醉医生翟蓉选用特殊准备的小儿专用麻醉器材快速精确的对小依涵进行了全身麻醉。手术室丁护士长指导巡回护士于吉梅、洗手护士佘珍珍对专用保温毯等设备进行调试准备。上午九点,手术开始,陆清声副教授以娴熟的技术,仅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将这一硕大的血管瘤切下来,并完整保留了左侧乳头,再经过精心修复将创面完整闭合,1个小时的手术一气呵成,取得圆满成功。 术后小依涵转至儿科进一步治疗,在儿科主任蒋瑾瑾教授及甘露主治医师的悉心治疗下,目前小依涵的健康状况良好,摆脱了病魔的他比以往更活泼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