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人民医院

6次手术,患者的腿保住了

时间:2012-11-05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腿保住了!近日,我院骨科二病区成功救治一名36岁因大面积皮肤脱套伤合并休克患者,避免了患者截肢的危险。

  接诊,面临截肢危险

  患者因车祸致伤,被“120”接入院后,已经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经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大腿皮肤脱套合并缺损,范围达30x45cm2(约为体表面积4%),夹杂泥土样杂物,伴股静脉、坐骨神经损伤,病情十分危重。若保留患肢,可能因污染严重,出现伤口感染、菌血症,甚至是败血症,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如考虑截肢,可能挽救生命,但会给患者造成终生残疾。

  会诊,制定抢救方案

  考虑到患者正值壮年,回归社会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大,若截肢则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此,骨科二病区立即启动应急抢救预案,骨科主任杨烈东、骨科二病区主任李建明立即组织全科进行会诊讨论,制定了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保留患者肢体,减少其生理及心理创伤的抢救方案。经过与家属的深入沟通,使其了解了病情的严重性、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并同意了我们的抢救方案。经过紧张的手术,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初步控制。

  波折,术后出现感染

  第一次手术后,患者持续发热39℃不退,创面也大量渗液并伴随恶臭,出现了毒血症症状,预料中的伤口感染并发症发生了,需再次手术。骨科二病区立即组织新的手术,从肌间隙中清理出脓液约400ml,术后患者体温下降。其后又经历股动脉破裂大隐静脉移植术、创面负压引流术及游离植皮术等先后6次手术,使患者病情得到了稳定,患者的腿保住了。

  治疗,患者康复之中

  针对患者的特殊病情,骨科主任杨烈东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多次讨论,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护士长刘晋丽挑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专业护理小组,对照治疗方案,落实护理计划。从空气消毒到医疗废物处置,从褥疮护理到患肢功能康复,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及时交流,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从而保证了各项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在骨科二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患者现处于康复之中。 

医院动态

更多 >

心内一科成功实施我市第一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近日,我院心内一科成功实施了我市第一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是一位68岁女性,阵发性房颤病史10年,频繁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就诊于多家医院药物治疗后,房颤仍反复发作。我院心内一科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共同合作,为该患者成功实施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困扰患者多年的房颤彻底治愈,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最紊乱的房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激动完全不协调伴有继发性心房机械功能受损和恶化。人类一生中发生房颤的危险是20-25%。从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到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房颤是心房激动紊乱程度最高阶段。临床上,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等三类。房颤的最大危害不仅是心房收缩功能的丧失,而且房颤潜藏着极高的脑卒中发生率。 房颤的治疗原则包括速率控制、节律控制和血栓控制等三个方面。速率控制是治疗措施,节律控制是治本原则。以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往往需要终生药物依赖,承受药物副作用,而且面临随时复发的危险。血栓控制是治本原则下的必要补充,目的在于预防心耳血栓形成和减少脑卒中发生率。 从房颤时心房电位的素乱无序,便知房颤机制的错综复杂,然而,归纳起来,房颤机制不外乎触发和维持两个方面,当两种机制呈不同比例融合时,即表现出行行色色的房颤。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房颤机制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促发因素占主导的个体,房颤表现为阵发,而且触发因素越强发作次数越频繁,在维持因素占主导的个体,房颤一旦被触发便倾向于持续下去。阵发性房颤的发作越频繁,心房的电解剖重构就越明显,电解剖重构的结果就是基质的形成,基质是房颤维持的物质基础,是心电稳定性的基础,基质改变越严重心电稳定性越差,房颤越容易持续。 采用导管消融隔离肺静脉实现房颤节律控制的策略,已经成为目前药物难以控制的阵发性房颤的首选治疗。各种消融策略在于改良左房一肺静脉交界区(肺静脉前庭),造成肺静脉电隔离,成功治愈了大多数阵发性房颤。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不同消融策略产生了几乎相似的成功率( 75-85%)和相似的复发率(10-20%)。用于慢性房颤射频消融策略有肺静脉隔离策略、解剖或电图靶向消融策略以及线性消融策略。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房颤患者和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不断增加。房颤导管消融的故事还在编纂演绎之中,我们相信,新的房颤理论的诞生必然会带来新的房颤消融策略,新的消融策略必将进一步提高房颤的治愈率。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