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原发性血栓与继发性血栓两种,临床上没有明显诱发原因而自发发生的为原发性血栓,多与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另外也有可能是继发性血栓,比如外伤或者手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肠系膜静脉异常充血或瘀滞等。
1、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由于缺乏抗凝血酶Ⅲ基因表达,造成血液中凝血酶Ⅲ含量升高,血液易发生异常凝固,在肠系膜静脉中发生血栓,一般存在家族性血栓史,由于是基因病,不能从源头,只能在血栓发生后常规使用肝素、华法林等进行溶栓抗凝治疗;
2、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由于遗传或高盐高脂饮食引起的血液内纤维蛋白上升,部分炎症反应也可能引起纤维蛋白上升,造成血液异常凝固,发生肠系膜静脉血栓。一般临床使用降纤酶静脉滴注,直接分解血液内的纤维蛋白来进行治疗。
1、外伤或者手术:可以造成血管损伤,激活血液中的凝血机制,产生血凝块封堵受损血管,阻止出血,但血凝块可能会引起血液涡流、流速变缓等情况,引起凝血机制过度表达,导致血凝块异常增大,堵塞血管而导致血栓形成;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即真性红细胞在血管内增多,可以使肠系膜血管中红细胞明显增多,堆积淤滞,后形成血栓;
3、肠系膜静脉异常充血或瘀滞:如腹腔内感染、门静脉高压。腹腔内感染可能引起肠壁充血水肿压迫肠系膜内静脉,造成血流速度变慢,激活血液内的凝血因子,引起异常凝血形成血栓。门静脉高压会导致肠系膜静脉向心脏回流血液时压力增大,血流变慢,造成血细胞淤积,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引起异常凝血,导致血栓形成。
此外,恶性肿瘤也可能会扰乱正常的凝血调控机制,造成血液内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增高,造成血液高凝状态,肠道肿瘤压迫肠系膜,造成肠系膜静脉血流速度变慢,引起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比较严重的血管性疾病,在早期可以进行介入取栓或者手术取栓。但是到晚期可能只能用抗凝药或者是用血管扩张药进行治疗,让血栓慢慢消化,再形成再通。如果血栓引起整个肠管的血运障碍,出现肠坏死,需要进行肠切除手术。
实时热点
推荐专家
-
-
-
祝肇刚 中医内科专家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