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贫血怎么办
新生儿贫血需根据具体病情做针对性处理。新生儿贫血分为生理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其处理方式根据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
1、新生儿生理性贫血
新生儿生理性贫血无需治疗。新生儿生理性贫血是指新生儿出生后6至12周之内血红蛋白降至95-110g/L,早产儿出生后4至8周血红蛋白降至65-90g/L。其原因可能是新生儿红细胞寿命较短,或新生儿体重增加,血容量扩充使红细胞稀释,或新生儿分娩后,外界环境血氧饱和度较宫腔内极大增加,使新生儿血肿红细胞生成素生理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产生红细胞的活力下降。这种生理性贫血不需要治疗,随时间发展,新生儿可自行纠正这种贫血状态。
2、新生儿失血性贫血
新生儿出生前、分娩时及出生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出血,如剖宫产导致脐带出血、胎盘早剥、产伤导致出血、双胎输血等,可导致新生儿出现失血性贫血。新生儿失血性贫血的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失血严重程度、失血速度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急性失血的患儿,在出生后需立即给予复苏、吸氧;如有休克表现,需立即给予扩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治疗;失血量大时提倡立即采取输新鲜全血治疗。通常情况下患儿需口服铁剂3个月至1年,保证患儿生长发育,同时可口服维生素C促进吸收。因新生儿失血性贫血并发心力衰竭者,可静脉注射利尿剂呋塞米进行治疗。对于严重颅内出血或肝脾破裂者,可考虑行手术止血治疗。
3、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母体与胎儿血型不合而发生的一种溶血性疾病,受累严重的胎儿可在宫内发生极重度贫血。对于Rh血型不合发生的溶血,在早期应用2倍于婴儿血容量的Rh阴性血进行换血,可排除85%的婴儿血液,包括循环中的抗体,致敏红细胞和积聚的胆红素,用地高辛和利尿剂治疗心功能衰竭,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有呼吸窘迫者需用呼吸机支持。
4、新生儿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先天性白血病、风疹或梅毒感染、铁等营养性缺乏等可导致新生儿的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贫血。如为先天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早期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如效果不佳需要考虑输血。如因维生素缺乏或铁缺乏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可适当补充维生素或铁剂进行治疗。
实时热点
推荐专家
-
-
-
祝肇刚 中医内科专家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