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吃什么中药 三款中药可改善小儿高热
外感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多发的临床病症之一,又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如发热不能及时控制易引发高热惊厥,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急危重症,还可并发脑炎、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肾炎等疾病。中医对小儿高热有着深远的研究历史,也提出了很多效果明显的药材方案。
针对小儿高热的治疗,中医与西医都有着各自的方法。然而,西医中的退热药只是能减轻发热对小儿引起的不适,缓解家长对发热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并不能缩短发热的病程,也不能解决发热的病因。正规的中医治疗具有退热持续时间长、不易反复、解除病因等优点,与西药相比其不良反应及毒较少。那么家长可以尝试哪些中药治疗小儿高热呢?
1、吴茱萸
发热小儿脾常不足,容易饮食停积脾胃,阻滞中焦脾胃,而且大部分小儿都会有水湿代谢受阻、夹火湿热的情况。而吴茱萸能温中化湿,通中焦之阻滞,开上下之路,引君相之下行。
2、山栀子
山栀子为苦寒之性,其归为心、肺、胃、三焦之经,具有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消肿止痛,能泻三焦之大热,解热郁而行结气,其引火下行之力较强。栀子的现代药理研究其含有熊果酸,具有镇静、降温等作用,可抑制体温中枢从而达到退热作用,同时栀子还具有抗感染、抗微生物等作用。因此,吴茱萸配合山栀子,泻火而不伤其阳,辛开苦降,气机调畅而病愈。
3、石膏
石膏其性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还能利水,使邪热湿浊从下而解。
运用这些中药治疗,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和配合,既避免了对胃肠道的不良影响,还可以拟补内服汤药的不足,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又避免患儿服药的困难。总之,中药治疗小儿高热,具有见效快、疗效稳定、及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当然,实践中也有患者中药西药都一起服用,以加强治疗效果。中西医治疗各有利弊,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实时热点
推荐专家
-
-
-
祝肇刚 中医内科专家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