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下肢动脉血栓怎么治疗
老年人下肢动脉血栓可造成下肢动脉管腔短时间内突然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缺氧及循环障碍。需要根据老年人下肢动脉血栓情况,以及能否耐受手术,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包括静脉溶栓、抗凝治疗、扩血管治疗、介入治疗、传统开放手术取栓等。
1、静脉溶栓:主要是静脉直接滴注注射用尿激酶、注射用重组链激酶等溶栓药物,需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即使护理措施周密,仍有引起出血等并发症的可能,因此已逐渐被介入治疗所替代;
2、抗凝治疗:如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的合成起到抗凝作用,可以防止下肢动脉血栓进一步形成;
3、扩血管治疗:由于下肢动脉血栓常导致动脉栓塞或者闭塞,此时可以选择注射用盐酸罂粟碱等药物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症状;
4、介入治疗:适用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存在多种内科疾病或高危因素,不适合全麻开放手术的患者。原理是将导管直接插入血栓,行动脉内导管脉冲式推注,协同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必要时联合应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术。相比于外周静脉滴注,介入溶栓使用的尿激酶剂量减半而疗效更佳,较少患者会因大量用药而导致血液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亢进,进而出现出血症状;
5、传统开放手术取栓:如果老年人能够耐受手术,可以手术直接开放取栓,此为急性动脉栓塞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其时间的掌握十分关键,一般48-72h疗效较为肯定。但对于既往有慢性动脉闭塞或狭窄史者,手术取栓效果不佳。
临床建议如果老年人发现自身出现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感觉迟钝、肢体皮温下降伴小腿剧烈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排查下肢动脉血栓的问题,并及早采取治疗。
实时热点
推荐专家
-
-
-
祝肇刚 中医内科专家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