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华养生

作者:健康资讯
发布时间:2023-04-12 13:59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曾“无忧无虑”。后来,他逐渐意识到“生活不满100”是因为“不快乐”,所以他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学校。在他的一首著名诗《自觉》中,它讲述了他的演变过程:“四十岁还没老,悲伤早衰;前二毛生,今年一齿落;骨骼日损失,心事萧索;晚上睡觉和晚餐,味道也很薄。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烧。年与貌,衰盛与忧乐。怕老转迫,忧病弥薄;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在《永崇里欢居》中写道:“何必等待衰老,然后悟浮休;饥饿有蔬菜,夜寒有布毛;幸免冻与气馁,再何求。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为什么要明武志,《周易》在床头?“负冬”写道:“高高的冬日出,照我家南角,负璇闭上眼睛,和气生皮肤。像喝酒一样,像蛰者苏一样。外融百骷髅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乐天不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的养生经历和功法修炼的境界。

  “清江拥抱村流,长夏江村一切都很安静。来自梁上燕,相亲类似水鸥。妻子画纸作为国际象棋游戏,孩子们敲针作为钩子。多种疾病只需要药物,微身体恢复。”杜甫的《江村》表示,适当的身体康复活动,如下棋、钓鱼、冥想等对人体有益。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铭座》写道:“无事可做,平庸的人打扰自己;我没有任何麻烦,保持健康是合适的;毫不加谨,百病所由兹;一生幸福,吃肚脐追不上;你在乎很多忍耐,杀人经常在斯里;深居不动,一动当百思。每次吃饭都要看《本草》,这意味着不可嘲讽;给诗放个座位,一辈子做元龟。”

  宋代作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生活观念丰富,对名利漠不关心。晚年,他还致力于研究医学,收集民间处方,编成《苏沈良方》,帮助拯救人民。他在一首健身诗中写道:“羽虫见月争翻,我也散发虚明轩。千梳冷快肌骨醒来,见露气人霜逢根。"在明亮的月光下,他站在空荡荡的宣阁里,梳头健身的场景跃然纸上。它的《养生三字经》“软蒸饭,烂煮肉;温汤,厚毡褥;少喝酒,互相欣赏;慢慢走,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立其目;久行,金丹熟。对老年人养生具有一定意义。

  明代著名医生龚廷贤活到92岁,将他多年的医疗保健实践经验融入到《摄养诗》中:“珍惜精神,少思考,不要努力工作。食物只是饱而无味,酒停止三分钟太频繁了。每一个笑话都更有趣,往往很高兴不要生气。酷的欺诈问题,让我无忧无虑的春天。”这首诗告诉人们,不要轻视“吃、喝、玩”,有自己的大文章,写得好并不容易。

  70岁的清代中叶著名作家袁枚也从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游历,穿过黄山、庐山、罗浮山、桂林、洞庭湖,一路寻找幽静的胜利。“自觉山水胆足夸,年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回家。“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送情山水,运动健身,再加上他心情愉快,乐观无忧,让他享受82岁。

  当代古代文字学家商承佐教授在70岁生日那天写了一首幽默的明志诗:“90岁可以算是老吗?80岁并不少见。70岁是难得的,60岁的弟弟,450岁到处爬,20岁到30岁在摇篮里。”人们在老年时保持童心,可以延年益寿。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