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老年抑郁症当做痴呆

作者:健康资讯
发布时间:2023-04-12 09:00

为了让家里的生活更好,年轻的孩子总是忽视家里老人的照顾。他们通常觉得只要老人有钱,他们就不需要自己陪伴。因此,当老年人不喜欢说话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但他们没有考虑到这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症状,从而进行了错误的治疗。

目 你有这五种轻度抑郁症的症状吗?不要把老年抑郁症当作痴呆症。抑郁症可以自愈吗?健身可以让你轻松远离抑郁症。如果你想死,你该怎么办?

你有这五种轻度抑郁症的症状吗?

  表现为轻度抑郁

  1.心情比较低落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往往抑郁、沉重、整天抑郁。当然,不同患者的抑郁症表现也不同,有些患者容易兴奋和焦虑。

  2.过分消极

  病人常常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总是对自己持否东的态度,觉得自己没用,也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

  3.精神状态不好

  这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患者总是无法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他们经常觉得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无能为力,思维会变得缓慢,没有信心,经常犹豫等等。

  4.情绪焦虑

  抑郁症患者很容易变得不耐烦,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总是无缘无故地生气,对周围的人发脾气。

  5.丧失兴趣

  病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即使他们今天喜欢,现在也总是一种蔑视的态度,经常独自一人,远离亲戚和朋友。

  轻度抑郁症的原因是什么?

  1.生物化学因素:当一个人患有抑郁症时,一些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他的大脑中减少。人们认为,如果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之间的神经递质不平衡,就会导致抑郁或焦虑。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减少往往导致抑郁、功率下降和食欲和性欲的改变。

  2.环境因素和压力: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都会促进抑郁。有时抑郁的原因与疾病有关。一些严重的疾病,如中风、心脏病和激素紊乱,往往会导致抑郁,加重原有疾病。此外,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有物质滥用的问题。

  3.遗传因素: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患者,患抑郁症的风险很高,这可能是由于遗传导致抑郁症的易感性增加,这是抑郁症的常见原因。合肥专家指出,双相抑郁症的遗传性较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抑郁家族史都会有抑郁症,也不是所有的抑郁都有家族史,这表明遗传因素并不是抑郁症的因素。

  4.自身性格原因:自信心差,悲观,对生活事件把握不好,过度担心也是抑郁的原因。这些性格特征会加剧心理压力事件的刺激,干扰个人对事件的处理。这些性格特征大多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容易产生抑郁症。

22不要把老年抑郁症当作痴呆症

  事实上,老年人是一个真正的弱势群体,但很多人觉得老年人经历了一生的风风雨雨,随时都很开放,不会患抑郁症。事实恰恰相反,事实上,老年人的心理非常脆弱,妻子的死亡和其他情况可能会导致老年抑郁症。

  老年人面临突然的重大精神刺激和一段时间的情绪抑郁是正常的。然而,如果出现持久的抑郁症状并发展到严重程度,我们应该考虑是否患有抑郁症。

  当一些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会受到抑制(特别是思维抑制),并会出现一些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老年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鉴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疾病不同于病程:相比之下,老年抑郁症发病迅速,发展迅速,老年痴呆症发病缓慢。从症状的可持续性来看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情绪变化很多,不稳定,比如幼儿,不像老年抑郁症,抑郁状态会持续很长时间。

  从智能的角度来看 老年抑郁症患者有时似乎表现出智力障碍,但这种障碍是暂时的、部分的,每次智力检查结果都不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智力损害是全面和进行性的。

  作为一个孩子,只有真正了解老年抑郁症和痴呆症的区别,详细观察老年人在家里的情况,我们才能知道老年人被什么疾病困扰。我也希望你的孩子能真正关注家里的老人,这样老人就能有一些快乐的老年,可以快乐地度过余生。

抑郁症能自愈吗?

  1.轻度抑郁症的自我是有效的,但中度和重度患者需要专业精神心理学家的帮助才能。可以说,只有那些认真、追求完美的人才更容易患抑郁症,所以患者及其家属不必感到羞耻,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2.药物治疗。目前,这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只有通过西医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再加上心理治疗,才能有完整的效果。

  3.心理疗法。心理学流派的治疗结果,如心理重塑疗法、催眠疗法、完形疗法等,都为我们解释了心脏病需要心脏病治疗的事实。

  4.物理疗法也是抑郁症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但一般针对精神疾病和严重抑郁症患者。常用的方法有电休克治疗、迷走神经刺激、重复跨颅磁刺激(rTMS)、光疗,微创。但目前,物理疗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应用仍存在很大争议,复发程度较大。

  5.自我调节。个人采用一些实用的自我调节方法也能有效缓解甚至消除抑郁症状,主要是指轻度或中度抑郁症状。例如,坚持锻炼、冥想放松、阅读书籍、人际交往等。虽然抑郁症一般预后良好,但由于人们普遍怀疑抑郁症是否是精神疾病,一些抑郁症患者受到传统理解偏见的影响,害怕歧视,不能及时进行系统治疗,从而延误病情,不仅身心痛苦,而且有自残自杀的风险。所以,如果你有抑郁倾向,或者对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有疑问,好尽快去心理诊所咨询。

4健身可以让你轻松远离抑郁

  定期健身的好处

  1.能有效降低外界压力和焦虑。

  2.增强自尊。

  3.改善睡眠。

  4.能强化心脏。

  5.身体可以更好地利用氧气。

  6.精力充沛。

  7.血压稳定。

  8.增强肌肉质量和身体力量。

  9.并建造骨骼。

  10.减少体脂。

  如何开始健身?

  1.选择你喜欢的活动。锻炼应该是有趣的,而不是烦人的。

  2.在你的日常旅行中安排锻炼。增加各种活动,让你不会感到无聊。看看当地社区中心活动课程的时间表。

  3.做运动不要缩水钱包。除非你经常使用它们,否则避免购买昂贵的设备或健身俱乐部会员资格。

  4.坚持锻炼。如果你多做运动,很快就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运动时感到疼痛怎么办?

  忽略疼痛。假如你感到疼痛,好好休息。假如你继续锻炼,你可能会伤害你的关节和肌肉。

  两个小时后,你仍然感到疼痛,这意味着你锻炼得太多,以减少你的锻炼。运动后有轻微疼痛是正常的。

  如果你继续疼痛,或者疼痛严重,或者你怀疑自己伤害了自己,联系你的医生。

  几项有效预防和控制抑郁症的运动

  跳绳

  抑郁症防治推荐的运动疗法之一简单易行,特别适合女性。办公室职员利用午休时间或下午的活动时间选择合适的跳绳空间。

  就运动量而言,连续跳绳10分钟几乎与慢跑30分钟或健身舞20分钟相同。可以说,跳绳可以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因为跳绳过程中头部的位置上下快

  快速移动,有效增强前庭功能,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提高自信心。

  健身舞

  你可以每天参加,每周3次,每次大约30分钟,这样你就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改善动态音乐中的氧摄入量,让身体得到舒展。

  散步和慢跑对抑郁症患者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此外,打太极拳还可以平衡心理,缓解压力,增强身体协调。

  排球、篮球、足球

  每周3次,每次1小时,好感到放松或有点累。健身提醒,休息后,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运动后,它能给人一种放松和自我决定的感觉,有助于增强自信,改善身体状况,提高情绪兴奋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从而对抑郁症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有氧运动可以对抗抑郁

  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散步、瑜伽、伸展等,都被认为是标准的有氧运动。

  除了提高身体抵抗力、抗衰老、预防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外,有氧运动还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对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患者也有效。因为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氧气含量,这有助于情绪控制。吸气时,大脑细胞充满活力,头脑清晰,思维能力自然能达到积极的效果。

  当持续有氧运动时,大心跳率将达到60%~80%能刺激脑内啡和血清素的分泌,使人沉迷于愉快的心情,有助于对抗抑郁症。

  另外,运动时会转移注意力,暂时忘记烦恼,运动后全身舒适,达到放松的效果,有助于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想死怎么办?

  1、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抑郁症的发作往往有复发的倾向。因此,治疗有两个目的:控制急性发作,预防复发。

  药物选择:抑郁症患者应严格防止自伤和自杀。如果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概念,他们应该果断地进行电痉挛治疗,然后在病情稳定后使用药物来维持和巩固。TCAS仍然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第二代非典型的抗抑郁药是第二线药物,其次是MAOIS。

  2、治疗抑郁症的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治疗抑郁症的基本原理是抑郁症患者对自我、周围和未来的负面认知。由于认知偏差,他们对积极和消极的事件都是消极的。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推理模式,从而主动自觉纠正。疗程12~在15周内,疗效与药物没有明显差异。如果结合使用,疗效可能会更好。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认知治疗得到了应用。

  3、抑郁症的自我治疗

  用文字表达情感:文字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文化。你可以写下你所有的情绪。即使你终没有给任何人,你也会在写作的那一刻释放你的情绪。

  绘画:如果忧郁的原因是因为你想念你的父母,那么你可以用笔画出他们善良的脸,不在乎是否相似,只要你专注于绘画,感觉就像和他们一起度过一个节日,从而消除没有他们陪伴的不快。

  听音乐:音乐可以培养气质,使情绪平静。如果你心情不好,你应该听你喜欢的音乐,无论是流行歌曲、管弦乐还是传统歌曲,重要的是触摸你的心,抛开麻烦,平衡你的情绪。

  静观自然景象:对于有抑郁倾向的人来说,一定要时刻注意生活中的心理调节,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让每个人都能保持心理健康。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