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作者:健康资讯
发布时间:2023-04-11 18:00

当日食用热卡超过消耗所需能量时,除肝肌糖原储存外,几乎完全转化为脂肪,储存在全身脂肪库中,主要是甘油三酯,糖原储存有限,脂肪是人体热能的主要储存形式。如果经常摄入过多的中性脂肪和糖,会加速脂肪合成,成为肥胖的外因。在停止体育锻炼、减少体力劳动或疾病恢复期卧床休息、产后休养等活动过少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肥胖。一般来说,人体每天进入的热卡取决于年龄、性别、身高、劳动性质等因素。由于正常神经内分泌的精确调节,人体体重相对稳定,不肥胖。

脂肪代谢紊乱是由人体内的内在因素引起的

1、遗传因素,人类单纯肥胖的发病也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人类肥胖一般被认为是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仍然与生活方式、饮食行为、爱好、胰岛素反应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2、神经精神因素,人类下丘脑中有两对与饮食有关的神经核。一对是腹对侧核,又称饱中枢;另一对是腹外侧核,又称饥饿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腹感,拒绝进食,破坏时食欲增加;饥饿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厌食。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在正常范围内调节,保持正常体重。下丘脑的血脑屏障相对较弱,这种解剖特征使血液中的各种生物活性因素很容易移动到这个地方,从而影响饮食行为。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胰岛素等。此外,精神因素往往影响食欲,诱饵中心的功能受精神状态的影响,当精神过度紧张和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到刺激时(特别是α受体占主导地位),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胰岛素分泌增加时,食欲往往会增加。

3、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肥胖通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讨论,但一般认为高胰岛素血症会导致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

胰岛素具有显著的促进脂肪积累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肥胖的监测因素。胰岛素通过以下环节促进体脂增加: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合成中性脂肪;②抑制脂肪细胞中脂肪的使用。

过量摄入和高胰岛素血症并存往往是肥胖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

4、棕色脂肪组织异常。棕色脂肪组织是近年来才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对应于主要分布在皮下和内脏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的分布范围有限,仅分布在肩胛骨、颈部和背部、腋窝、纵隔和肾脏周围。其组织外观为浅棕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

白色脂肪组织是一种储能形式。身体以中性脂肪的形式储存过多的能量,白色脂肪细胞的体积随释能和储能而变化很大。

棕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产热器官,即当身体摄入或受到寒冷刺激时,棕色脂肪细胞中的脂肪会燃烧,从而决定身体的能量代谢水平。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称为摄食诱导产热和寒冷诱导产热。

棕色脂肪组织是一种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将体内多余的热量分布到体外,使体内的能量代谢趋于平衡。

对人类肥胖者棕色脂肪组织的研究不多,但确实可以观察到一些产热功能障碍性肥胖患者。

5、此外,激素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甘油三酯的合成和动员分解,由酶的调节决定,其中胰岛素和前列腺素E1是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分解的主要激素;邻苯二酚胺、胰高糖素、ACTH、MSH、TSH、GH、为促进脂肪分解而抑制合成的ADH和糖肾上腺皮质激素,前者分泌过多,后者分泌减少;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超过分解和肥胖。这组内分泌因素与继发性肥胖更为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