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常见的饮酒误区:学会正确饮酒。

作者:健康资讯
发布时间:2023-04-12 13:59

  误区1 白酒伤身 红酒养人

  许多人认为喝白酒会伤害他们的身体。喝酒对他们的健康有好处。多喝也没关系。事实上,无论是红酒还是白酒,关键在于控制饮酒量。

  专家指出,男性每周饮酒量小于140克,女性每周饮酒量小于70克。如果超过这个数字,就有患酒精性肝病的风险。140克酒精相当于50度白酒的3-42,也就是说,成年男性每周饮酒50度白酒不能超过3-42度,而红酒应控制在每天1-22度。

  误区2  浓茶咖啡可以醒酒

  有人认为喝浓茶或咖啡有“醒酒”的作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喝浓茶后,茶中的咖啡因能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促进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对肾脏有很大刺激作用的物质)过早进入肾脏,损害肾脏。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喝咖啡会使大脑从极度抑制转向极度兴奋,刺激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大大增加心血管负担,对人体的损害会超过单纯饮酒的很多倍,甚至诱发高血压。

  误区3  喝红脸不容易醉

  “脸红的人不容易喝醉”,这句话经常被用作宴会上劝说他们喝酒的理由。但事实上,醉酒与面部无关。

  有人认为喝酒面红如关公是好事,这意味着血液循环良好,能迅速分解酒精,所以不容易喝醉。但专家指出,饮酒量与面部无关,因人而异。事实上,很多人认为脸红的人不容易喝醉的原因是,脸红的人通常不劝说喝酒,所以少喝酒,加上酒后困倦,睡15-30分钟,白脸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高度兴奋中喝太多。

  正确饮酒,疏通血脉,祛风散寒

  酒性温,味甘,辛。少喝具有疏通血液、活血祛瘀、祛风散寒、行药祛邪的功效。《内经》记载了古代用酒治疗的记载。《千金要方》收集了大量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药酒处方。如独活酒治痹、牛膝酒治急、附子酒治胀满、紫石酒治虚寒、杜仲酒治腰痛等。

  “新修本草”载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满毒气”.陶曾举例称赞葡萄酒的好处:“大寒凝海,但酒不冰,明其热,独冠群物。药家多需要,行其势。人喝酒,让群弊神晕,是因为它有毒。以前三个人早上摸雾,一个人健康,一个人生病,一个人死。健者喝酒,病人吃粥,死者空腹。这种酒比食物好。”

  适量饮酒延年益寿

  除了预防和治疗疾病外,葡萄酒还可以用于延长寿命。老年人阳气逐渐下降,血液不畅,易受风、寒、雾、露的侵袭。如果能合理适量饮酒,可以疏风通络,轻身延年益寿。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是长寿之人。他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这种方法终身常尔,百病不生”。《保生月录》记载“夏月清晨炒葱喝一两杯,使血气通畅”;“冬天早出宜饮酒,以寒,或含姜辟邪”.说明酒与药物的结合可以增强保健益寿的功效。

  清代徐元青《医方丛语》中转引《归田琐录》载有“周公百岁酒”能“治聋明目,黑发驻颜”,“家三代服之,相承七十岁以下人”.历代延年益寿的药酒方有上百种,其中枸杞酒、生地酒、人参酒、白术酒、薯药酒、春酒、百补延龄酒等多种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各取所需的酒有千种

  酒的种类很多,功能也不一样。浸药多用白酒,引药多用米酒,活血止痛多用黄酒。少量饮用葡萄酒可以强心提神。“新修本草”称其为“能消痰破”。啤酒由大麦芽发酵而成,营养丰富,能健胃消食。饮酒的数量和方法应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一般原则是少喝淡饮,反对暴饮杂饮。比如《养生要论》中引阮坚之的话:“淡酒,小杯,久坐细谈,不只是娱客,还可以养生。“清异录”指出:“酒不能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也醉”。

  过量饮酒会损害健康

  过量饮酒会损害健康,导致患者发生,甚至死亡。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以烂肠之食”的记载。韩非子说:“香脆可口,厚酒肥肉,甘口痰形。在《管子》中,齐桓公让管仲喝酒,管仲倒了一半,并说:“弃身不如弃酒。梁代陈宣嗜酒如命,以“不喝为过”,后说:“如酒犹水,可济舟,也可覆舟。历代医生对过量饮酒的危害也有一致的认识。比如“饮食正要”就叫酒:“少喝为佳,多喝伤形伤寿,易人性,其毒性也很大。过度饮酒,丧生之源。“本草纲目”云:“少喝则活血行气,壮神御风,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消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还说:“过饮不节,杀人瞬间。”

  温馨提示因为酒的代谢主要是通过肝脏来完成的,而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化学名称是乙醇。白酒、大曲、白兰地、威士忌等烈性酒含有40%~60%的乙醇,还杂有毒异戊醇、甲醇等。在代谢过程中,对肝脏有一定的危害,使肝细胞变性。另一方面,饮酒也会上瘾,过量会引起急慢性酒精中毒,对人体危害极大。实验表明,当人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05%~0.2%时,就会出现醉酒状态。当达到0.4%时,会引起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因此,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慢性中毒和某些疾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