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正!中成药应与“道”同服
中成药剂型多,功效和作用机制不同,各有各的用法。一般来说,内服中成药需要用温开水服用。大蜜丸应先咀嚼或切碎,然后用温开水服用。不得全粒吞咽。给昏迷者喂药可先将药用开水调成糊状,由鼻饲管灌服,不要硬撬牙齿,以免损伤口腔和牙齿。婴幼儿服药比较困难,可分为多次、少量服药,或适当调配牛奶、米粥、蜂蜜。
1、外用药不能内服
外用药除外用外,外用方法也不尽相同。珍珠散、生肌散等。应直接撒在溃疡表面;如意金黄色散宜用蛋清糊在油纸上,然后敷在患处。
2、适当选择“药引”
“药引”对中成药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医注重病本的治疗,药引的意义在于载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七厘散等,宜用温黄酒送服,有利于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生姜汤应送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气丸等,以温散内寒,安胃止呕。用淡盐汤服用六味地黄丸、金锁固精丸,引药入肾,增强疗效。至宝锭应采用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煎汤送服;保元丹、妙灵丹等应采用钩藤、薄荷煎汤送服,以增强解表退热效果等。
3、掌握服药时间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移与时间的变化密切相关。服用中成药也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一般来说,早晚服用一次内服中成药。人参养荣丸、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等滋补药适合饭前空腹服用;大山楂丸、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等健胃、顺气、消食宜饭后15分钟左右服用;饭后服用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等镇静安神药应在睡觉前半小时左右服用;化虫丸、肥儿丸等治疗肠道寄生虫的药物应在早上空腹服用。
4、遵守服药禁忌证
药品说明书中的禁忌必须严格遵守。中成药一般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如热,避免辛辣和油腻;寒冷的疾病避免寒冷;孕妇应谨慎使用破血通经、气滞、泻药;皮肤病、疮毒、哮喘、咳嗽患者应避免食用鱼、虾海味发品等。
中成药不能完全靠白开水
中药小。许多人在购买药物时会主动购买一些中成药。我们习惯于用开水服药,吃中成药也是用开水服药。据中医介绍,并非所有药物都适合用开水服用。以下是中成药常用的服用方法。
白萝卜汁+二陈丸
专家分析:二陈丸是一种由陈皮、半夏、茯苓、烤甘草四种中药组成的处方。具有除湿化痰、调气、胃等功能。临床上,二陈丸常用于治疗胃气不适、咳嗽痰盛、恶心呕吐等疾病。白萝卜具有降气止呕、化痰止咳、消积化滞、生津止渴、补中安脏等功效。服用白萝卜汁治疗气郁头痛、肺热痰多、食积不化的中成药效果较好。
芹菜汁+六味地黄丸
专家分析:六味地黄丸是滋养肾阴的基本处方,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抗缺氧、降低血脂、降低血压、降低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和较强的强效果。芹菜冷,甜,能平肝清热,祛风利湿,熄风降压。服用芹菜汁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面红耳赤,可发挥协同作用。
蜂蜜水+麻仁丸
专家分析:麻仁丸是古今常用的润下药,药性较轻。它不仅能刺激肠壁蠕动,有利于排便,还能润滑肠壁,防止大便中的水分被直肠过度吸收,有利于软化大便,从而减轻痔疮患者的排便疼痛,促进排便。而蜂蜜性平,味甘,具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将水与蜜用100:1.配蜂蜜水,送中成药治疗肺燥、肺虚、肠燥便秘等疾病,不仅能增强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还能矫正药味。
米汤+香砂养胃
专家分析:香砂养胃丸具有温中和胃的作用,用于胃阳不足、湿气阻滞引起的胃痛、皮疹等疾病。大米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养阴、益胃、健脾止泻的作用。将大米和水按1∶15比例煮成汤,这样汤就可以服用补气养胃的中成药,一种可以提高效率,另一种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药物的毒。
姜汤+归脾丸
专家分析:归脾丸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适用于食少体倦、面色发黄、健忘失眠、心悸、各种出血等疾病。姜是一种温暖的东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功效发散。在补血补气的同时,可以引导气血运行,避免因盲目补血而导致血液凝滞。
用米汤服用补气养胃的中成药,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实时热点
推荐专家
-
-
-
祝肇刚 中医内科专家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