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分析与治疗
青少年自杀在心理分析和治疗中并不少见。许多严重的心理障碍会导致患者自杀,其中抑郁症患者自杀率高。此外,精神分裂症、毒品成瘾等精神卫生问题也很容易导致患者自杀。那么,青少年自杀的心理障碍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目 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青少年自杀心理分析治疗自杀是什么心理疾病不容忽视的青少年自杀心理表现是什么?
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自杀是一种“卑微的勇敢”(黑格尔语),是一种不负责任、不道德的愚蠢行为。但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努力。
1、缓解家庭矛盾和压力
家庭矛盾和压力会导致青少年的情绪危机。如父母离婚、家庭不和等。一些研究认为,经历过家庭成员自杀的青少年自杀的可能性是同龄人的九倍。
2、关注社会各方面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中国平均每年有20多万人自杀,其中80%以上是青少年。青少年自杀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危机干预。帮助患者缓解心理矛盾,给予更多鼓励,让他们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
3、青少年应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自杀的心理过程一般是:挫折-虚无-冷化现实-绝望-自杀强迫-自杀。
青少年要学会掌握一些发泄不良情绪的技巧,建立良好的自卫机制。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可以改进策略,或者降低目标,或者重新选择方法和手段,然后再尝试;你也可以暂时放弃目前的目标,从其他方面获得成功来补偿自杀。这是一种“消极”的手段,当一个人的烦恼、抑郁、痛苦和失望达到极限时,他们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自杀心理是自杀者从挫折、绝望到自杀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有些人称之为自杀先兆。自杀心理先兆是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表现为疯狂的宣泄行为,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身心反应和“动作”倾向。自杀心理学家往往表现出紧张或不快乐,身体上也有头痛、恶心、呼吸短促、手脚麻木等反应。由于青少年的情绪冲动和爆炸性,自杀者往往有强烈的情绪冲动。
22青少年自杀心理分析治疗
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自杀心理形成可能有一些原因: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对挫折和压力的耐受性差,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差,应对压力的技能不当。当遇到较大的心理压力或刺激时,很容易选择自我毁灭。
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对青少年心理支持体系存在许多不足,父母家庭、单亲家庭、离婚家庭、父母太忙不能管理孩子的家庭不能给孩子良好的心理支持,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需求,缺乏心理支持青少年容易选择自杀来处理压力或心理刺激。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青少年自杀中有更多的模仿成分。他们通过电影和电视剧、媒体宣传、偶像化模仿等方式了解自杀,然后突然实施自杀,因为他们威胁他人或冲动。
自杀的心理疾病是什么?
1、自杀可能是心理疾病中的抑郁症
清算容易导致自杀的心理疾病是什么?个是抑郁症。许多事实证明,虽然抑郁症患者并不都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但自杀者往往会感到抑郁。
2、自杀可能属于心理疾病中的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因为思想障碍、幻觉和妄想而被迫走上不归路。这种人自杀的动机很奇怪,有的被上帝或已经去世的亲人召唤,有的觉得被迫害,想自杀。
3、自杀可能属于心理疾病中的失眠
心理学家不得不将失眠纳入哪些容易引起自杀倾向的心理疾病。根据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失眠、早醒等睡眠障碍患者的自杀倾向是普通人的2.6倍。在接下来的原因分析中,发现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幸福感下降,进而导致自杀冲动。
4、自杀可能是心理疾病中的焦虑症
2007年,该市公布了跳楼自杀的统计原因,这是由精神焦虑症引起的异常死亡,导致人们对焦虑症自杀风险的重新评估。近年来,随着焦虑症患者自杀人数的不断增加,焦虑症也是考虑容易导致自杀的心理疾病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2009年底的临近,年关焦虑症再次席卷,人们应提前做好心理保护。
5、自杀可能属于心理疾病中的强迫症
由于强迫症和厌世自杀的困扰,增加了自杀风险高的心理疾病的黑名单。分析强迫症患者自杀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无法忍受精神折磨,强迫症患者可能会因抑郁症而选择自杀。另一方面,一些强迫症患者由于长期无法,因此他们的思想变得极端,希望通过摧毁自己来终止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
44不可忽视的青少年自杀念头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这是因为青少年阶段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此期间,所谓的三种观点逐渐形成。此时,人们的心理波动很大。一旦他们有了坏主意,青少年就更容易做出不可挽回的决定,比如自杀。
在一项青少年研究中,大约16%的学生考虑过自杀,这一数据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虽然你只有自杀的想法,但不要忽视自杀的想法。所谓自杀意识,是指“有明确的伤害自己的意愿,但没有形成自杀计划,没有行动准备,没有实际伤害自己的行动”。它是一个巨大的基础,被冰山覆盖,露出大海的一角。
我们可能更应该关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根据研究人员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善于寻求外部帮助和指导、解决问题能力强、无法实现目标时寻求替代方法的学生自杀意识较低;缺乏独立意见和悲伤往往通过发泄情绪来保持心理平衡。逻辑性太强的人很容易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导致自杀的风险增加。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知道如何发泄情绪不能减轻压力吗?这是真的,但这里的发泄是一种消极和被动的策略,它没有面对面地解决问题。从短期来看,发泄后的心理真的很舒服;但从长远来看,问题没有解决,甚至积累起来,像雪球一样滚得越来越大。
此外,社会和应对策略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杀意识,还会通过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自杀意识产生间接影响。例如,近社会关系的恶化可能会导致社会恐惧,增加他们对他人的焦虑和敌意。当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恶化时,自杀的概念就会出现。
从以上症结来看,我们可能对症下药。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活动,不仅可以交朋友,还可以学习应对策略,如定期开展班级质量发展活动,或由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团体指导。这些工作需要由学校的心理健康机构承担。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和周围的学生。有时一旦我们陷入自杀的想法,我们就很难自己走出来,也会阻止寻求帮助的欲望。因此,学生之间的友谊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自杀的心理表现是什么?
(l)矛盾心态
死亡对自杀者来说既可怕又有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和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到解决和满足。但死亡一定很可怕,自杀者想要解脱,并向他人寻求帮助。
(2)偏差认知
由于情绪的影响,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往往会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都有这样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要失败”、“身边的人肯定不喜欢我”。“概括化”是指以部分概念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往往使人过于关注某种困难,忽略除死亡以外的其他解决方案。比如“我考试作弊,我爸永远不会原谅我,永远不会爱我”。“我有缺陷,别人看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怨,自伤自毁。
(3)冲动行为
青少年自杀的想法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情绪激动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亡就采取行动。他们缺乏冷静的分析和对危机状态的理性思考,往往认为没有办法,只有一条死路,思维变得极其狭隘。
(4)关系失调
大多数自杀者性格内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缺乏朋友和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时,他们经常感到无助,终变得越来越独立,进入一个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实时热点
推荐专家
-
-
-
祝肇刚 中医内科专家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