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消化科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消化科现有医生13名,专科内镜护士1名。其中正高1名,副高2名,主治医生6名,高年住院3名。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92.3%的专科医生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消化科自复旦儿科新院启用的3年以来,消化科管理下的内镜室结构完整,工作流程完善,设备精良,人员配备齐全。总体面积250m2,年工作量约为2500人次,已符合国际标准的1:10,并且备有专门的内镜清洗消毒室、示教室、会议室、资料室、仪器间。并且先后进行了电子胃镜的更新和升级,引进了先进的电子肠镜、双气囊小肠镜、专业内镜清洗设备、胃电图、24h食管下端pH值检测仪和直肠肛门功能测压仪等,直接资金投入达300余万元,极大地丰富了临床诊断手段,增加了临床检查途径,提高了本专业对儿童常见胃肠道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提高救治率和患儿的生存质量。
  消化科特色专科:小儿炎症性肠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过敏性胃肠炎、胃食管反流、危重儿营养支持、儿童内镜诊疗等。开展项目: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支持及内镜诊疗,具体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其相关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Crohn’s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儿童急慢性腹泻;儿童过敏性胃肠炎;胃食管反流的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和治疗;食管、胃内异物钳取;胃肠息肉摘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儿童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等。
  消化科专业临床病例丰富,年专科门诊量5-6万人。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提高儿童常见胃肠道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如儿童急慢性腹泻、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儿童胃食管反流、患病儿童营养支持等。对可能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慢性重症肠道疾病,如儿童炎症性肠病等进行了专题重点研究。成立全国首个儿童炎症性肠病俱乐部,累积患儿60余例,救治对象来自全国13个省市,以及香港台湾和亚洲的患儿。定期对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疾病随访、肠镜复查、健康宣教、治疗经验分享等活动,并就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策略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为提高救治率和患儿的生存质量做出积极的努力。2010年申请到“儿童炎症性肠病”市级、局级相关课题2项。发展亮点:儿童炎症性肠病的诊治;儿童内镜诊疗(儿童经鼻胃镜、结肠镜、小肠镜检查);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肠道慢性病患儿营养支持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睾酮偏高是什么原因
李青
回答: 睾酮偏高可能与遗传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增生、药物影响、内分泌肿瘤等原因有关。睾酮偏高通常表现为月经紊乱、体毛增多、痤疮等症状,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导致体内睾酮水平偏高,可能与基因突变或遗传代谢异常有关。这类情况通常伴随青春期发育异常或家族成员类似病史,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外源性激素摄入,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螺内酯片等抗雄激素药物调节。 2、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睾酮升高的常见原因,与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有关。患者除睾酮偏高外,常伴有卵巢多囊样改变、排卵障碍,可遵医嘱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改善胰岛素抵抗。 3、肾上腺皮质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会导致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分泌过多,21-羟化酶缺乏是最常见类型。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成年患者可能出现骨龄超前、声音低沉等表现。需长期服用氢化可的松片替代治疗,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骨密度。 4、药物影响 滥用雄激素制剂或含激素的保健品可能导致外源性睾酮升高,常见于健身人群使用合成类固醇。部分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也可能干扰激素代谢。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通过肝肾功能检测评估药物副作用。 5、内分泌肿瘤 肾上腺或卵巢的分泌雄激素肿瘤会异常升高睾酮,如卵巢男性化肿瘤、肾上腺腺瘤等。患者可能出现男性化体征快速进展,影像学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睾酮偏高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限制乳制品和红肉摄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蓝花帮助雌激素代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过度力量训练刺激雄激素分泌。所有药物治疗均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激素六项和超声检查,出现多毛、脱发等症状加重时及时复诊。 李青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