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成人-幼儿活体供肝移植手术取得成功

时间:2014-03-20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今年31岁的80后妈妈小杨(化名)在本院外科大楼的移植病房忙来忙去,“丈夫在办出院手续了,我给宝贝儿子乐乐(化名)喂点吃的。”神采奕奕的小杨怎么看也不像是上周刚刚做过肝移植手术的“病人”,她做肝移植手术是为了捐肝拯救自己20个月大的宝宝。当记者问妈妈小杨怕不怕取肝手术时,小杨十分得意地说:“不怕,感觉就和剖腹产差不多,伤口也不太疼,而且伤口很隐蔽,以后去沙滩度假也不用担心。”

  之所以恢复得如此神速,得归功于本院院长、肝外科樊嘉教授领衔的肝移植团队利用目前微创外科领域最先进的“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完成了整个“活体获取供肝”手术,同时创造了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成人-幼儿活体供肝移植手术的历史纪录。

  乐乐出生50天黄疸不退,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术前总胆红素达到了140umol/L,脸色蜡黄,并且乐乐的肝脏纤维化程度已十分严重,还伴有肝脏先天性肥大,压迫内脏,医生建议立即转到中山医院进行肝移植手术治疗。幸运的是乐乐的妈妈小杨配型成功!

  樊嘉、周俭教授等肝移植团队十多位医生通过术前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先用“机器人”全程辅助活体获取供肝,再用传统开腹手段切除宝宝的病肝,植入供肝。

  2月27日上午9点,A楼55号手术室,“机器人”已准备就绪,3个器械臂和1个摄像臂将通过患者腹部的4个约1厘米的小孔进入腹腔进行操作。樊嘉、周俭和王晓颖三位医生轮流上阵,坐在无菌区之外遥控“机器人”的巧手进行手术。活体获取供肝最难的就是将移植所需的一套动脉静脉胆管等仔细地分离出来,而这些血管胆管密布于肝脏组织,绝大多数细如发丝,主刀医生可以在控制台的目镜中看到三维高清的手术视野,而且可以将图像放大10倍以上,原本细如发丝的血管放大到像圆珠笔芯粗细,血管的分支都看得一清二楚,使医生可以做到精细解剖,减少患者的出血量,最大程度保证了供体安全。超声刀每行进一厘米,就可能伴随着手术医生几次几十次用丝线作血管结扎动作,机器人的巧手可以720度旋转更加灵活,而且还可以滤过手的自然颤动,动作更加稳定。通过10多个小时的精细操作,240克的肝脏组织终于从位于下腹部约10厘米长的“比基尼”切口中取出。

  据了解,取下的肝脏约为妈妈小杨肝脏总量的20%,剩余的肝脏足够她使用;而对体重9.9公斤的宝宝而言,大小适中的供肝也不会给宝宝带来过重的负担。

  深夜11点,宝宝乐乐已在手术台上安然“入睡”。本院樊嘉院长、肝外科周俭主任、邱双健副主任与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教授、董岿然主任、陈功医生等组成的外科团队对宝宝施行了“切除病肝、植入供肝”手术。2月28日凌晨5点多术毕,“移植肝”即有胆汁流出。 术后第二天,妈妈小杨就可以下地行走,已于术后第五天康复出院。宝宝乐乐的生命体征稳定,黄疸消失,血总胆红素降到正常范围,肝功能正明显好转。

  据樊嘉教授介绍,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技术正成为外科手术的一大趋势。如按传统的开腹手术取供肝,沿双侧肋缘“人”字型切口,切口总长度一般达40厘米,而利用机器人,手术切口长度极大缩短,只有传统的四分之一,这样不仅患者疼痛减少,恢复得更快,而且也更美观,患者心理上也不会那么恐惧。供者所承担的风险和痛苦减少了,那就会有更多爸爸妈妈和亲属愿意捐肝,肝移植供体的紧张情况或许会有所缓解。

  据悉,2001年至今,本院共完成了肝移植1200多例,5年存活率80%。

  3月6日,乐乐已转入儿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康复治疗,“生宝宝的时候没有给他健康,这一次肝移植我要还给他健康,谢谢医生、护士们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小杨激动地说。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