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

心血管内科成功抢救一例心梗后反复室颤高龄患者

时间:2014-08-28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今社会危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室性心律失常则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了一名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的高龄患者,住院期间反复发生室颤,经科室全体医护积极抢救,患者于近日康复出院。

  该患者85岁高龄,7月8日因突发剧烈胸痛,就诊于我院心脏监护室(CCU),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前壁),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时,发现其前降支中段100%狭窄,植入一枚支架,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心肌酶逐渐回落。

  术后1周左右,患者再次感到胸痛,但心电图及心肌酶均出现变化,经科内讨论认为有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决定复查冠脉造影。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患者血栓负荷巨大,术中反复急性血栓形成,出现了心室颤动、心跳呼吸骤停,我院医师当即予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及IABP辅助,病情稳定后返回CCU。随后,在我院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仅用了三天,患者就已经撤除了呼吸机及IABP。

  但是随后患者的情况却不容乐观,7月20日晚患者开始出现频发室早,呈R-on-T现象;21日晨零点发生室颤,值班医生在30秒内除颤成功。可是,死神的脚步却未曾停下,自早11时起,至晚6时,患者共发生了7次室颤,先后予利多卡因、胺碘酮、硫酸镁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明显效果,密集时间隔不足两分钟即发生一次室颤。虽在医护人员的抢救下均在短时间内除颤成功,但当时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老人或许会在一次次除颤过程中发生意外。

  许锋副院长在当时的紧急状况下临危不乱,冷静分析病情,他认为患者室早、室颤源于心梗后电活动不稳定,之所以频繁发作,与心率偏慢有关。在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确切疗效的情况下,选择提升心率。在许锋副院长的带领下,大家采取了最快速、最经济、最方便的方法,应用多巴酚丁胺、多巴胺将患者心率维持在90-110次/分,同时,密切关注其血压、尿量,维持心功能相对稳定。令人欣喜的是,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室早全部消失。仅于28日出现了一次室颤,调整药物后未再发生心律失常情况。  

  几经波折,终于使患者摆脱了死神的牢笼,在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8月10日患者顺利康复出院。这次成功的抢救,离不开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更离不开心血管内科许锋副院长、齐欣主任医师带领的医疗团队的不懈努力,体现了整个科室的团结协作。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杨杰孚主任、季福绥副主任还给予了大力指导和帮助。出院时,医护人员叮嘱患者规律服药,定期随访。这次与死神擦身而过也让患者感慨万千,老人是一家之主,这次成功救治让儿女们高悬着的心安然落地,北京医院不仅挽救了她的生命,也让这个大家庭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怎么预防夜间心绞痛
郝盼盼
回答: 预防夜间心绞痛可通过调整睡姿、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夜间进食、规范用药、监测睡眠呼吸等方式干预。夜间心绞痛通常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卧位回心血量增加、迷走神经兴奋等因素有关。 1、调整睡姿 采用半卧位睡眠可减少腹腔脏器对膈肌的压迫,降低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建议将床头抬高15-30度,或使用专用心脏枕。避免完全平躺或左侧卧位,这两种姿势可能增加左心室充盈压。合并心力衰竭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角度。 2、控制基础疾病 严格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原发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高血压患者需将夜间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应低于7%。高脂血症患者需通过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稳定斑块。 3、避免夜间进食 睡前3小时禁食高脂、高盐食物,减少消化系统血流需求。晚餐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推荐燕麦、西蓝花、深海鱼等富含膳食纤维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避免饮酒及含咖啡因饮品,这些物质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4、规范用药 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血管扩张剂改善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可降低夜间交感神经活性。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需按时服用,但消化道溃疡者需配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保护胃黏膜。 5、监测睡眠呼吸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需进行多导睡眠监测,中重度患者建议使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夜间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可能加重心肌缺氧,可通过侧卧睡姿、减重、避免镇静药物等方式改善。打鼾伴呼吸暂停者应及时到呼吸科就诊。 保持卧室温度在18-22摄氏度,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血管收缩。冬季睡眠时可穿着保暖袜预防末梢循环不良。每周进行5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强度以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为宜。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喷雾以备急用。出现持续胸痛不缓解时需立即呼叫急救。 郝盼盼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