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儿保科 (共9位医生)

科室简介
  我院儿保科(前身为儿童保健组),成立于 1954年,是我国最早开展儿童保健工作的单位之一。经过近60年的发展,目前儿童保健科已成为集儿保门诊、儿童发育行为、儿童营养等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专业科室,在上海市及全国儿保学界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科室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接受来自全国各地同仁的学习进修,每年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二项-《全国儿童心理量表学习班 》和《孤独症诊治实用技术学习班》。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儿保科除继续从事传统的儿童营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评估量表的研究外,进一步开展儿童发育行为、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心理和智能发展的科研。成功研制了 “八五”攻关课题“我国 0-6岁小儿智能筛查量表”,使其成为具有中国儿童特点拥有自主产权的儿童发育筛查量表;“小儿家庭环境量表”的研发;结合博士研究生课题,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小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室, 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不同年龄小儿正常值及各种疾病影响和临床应用进行研究等等,这些科研成果对深入进行我国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进入21世纪以来,儿保科更致力于发育行为儿科领域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儿童发育与行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诊断和治疗工作。近年来,尤其在促进早产儿认知发育、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康复、以及对孤独症的发病机制等领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至今已承担和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十一五”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委和教委、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等。科室将致力于综合性医院儿童保健学科、发育行为儿科的发展,努力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为儿童青少年、家长和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保健服务和支持。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白肺
马晓斌
回答: 白肺一般是指重症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导致的肺部广泛病变,可通过临床症状、血氧监测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主要判断依据有持续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于93%、胸部CT显示双肺大面积磨玻璃影等。 1、临床症状 典型表现为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钟且持续存在,静息状态下出现明显胸闷气促,伴随口唇发绀等缺氧体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咳粉红色泡沫痰,提示肺泡毛细血管膜严重渗出。这些症状往往在普通吸氧条件下无法缓解,需警惕肺泡换气功能障碍。 2、血氧指标 使用指夹式血氧仪监测发现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3%,或活动后快速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时需高度警惕。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提示存在严重氧合障碍。居家监测时若发现吸氧后血氧改善不明显,应立即就医。 3、影像学特征 胸部X线可见双肺弥漫性渗出影,但早期可能漏诊。高分辨率CT能清晰显示双肺超过50%区域出现磨玻璃样改变或实变影,典型表现为地图样分布的斑片状高密度影。部分重症患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提示肺泡腔内液体渗出。 4、基础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病患者更易进展为白肺。免疫抑制人群如肿瘤化疗患者,可能在没有典型症状时突然出现肺部广泛病变。这类高危人群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时,建议提前进行肺部影像学筛查。 5、病情进展 普通肺炎治疗3天后症状无改善或持续恶化,特别是出现意识改变、尿量减少等全身症状时,需考虑病变范围扩大。部分病毒性肺炎可能在发病7-10天后突然出现病情急剧加重,表现为氧合指数进行性下降。 出现疑似白肺表现时应立即停止任何居家观察,避免平卧位加重缺氧,保持半坐位减少回心血量。转运过程中需持续监测血氧,准备便携式氧气袋。康复期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肺功能,循序渐进进行呼吸康复训练,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促进肺泡上皮修复。冬季需提前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减少呼吸道感染诱发因素。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