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的四大误区
俗话说“畜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鱼”。鱼因其美味和营养,一直是大众喜爱的食物。当初祖先造字,就把“鲜”字归于“鱼”把鱼当作部“鲜”好的,而各种吃法的花样翻新,更是让鱼备受追捧。吃鱼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吃不好,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造成致命的严重疾病。接下来,小编将向大家介绍吃鱼的四大误区。
快来看看几种常见的错误吃法,防患于未然。
生吃鱼片很容易得到“肝吸虫病”
很多人喜欢鲜嫩可口的生鱼片,却不知道生鱼片对肝脏非常不利,容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据专家介绍,肝吸虫病是一种以肝胆病变为主的寄生虫病。人们很有可能通过吃生的或半熟的淡水鱼虾和含有肝吸虫活囊虫的淡水螺类被感染。目前,中国仅在广东省就有数百万肝吸虫患者,其中许多人因生吃鱼虾而生病。其临床症状常见于疲劳、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肝肿大、头晕等。严重感染者可导致晚期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
专家特别提醒,许多人认为生鱼片与酱汁和醋混合,可以杀死肝吸虫,可以放心吃,但事实上,一般调味品,如酱油、醋、芥末、酒精等很难杀死它们,即使鱼片进入90℃热水,烹饪时间不足也不能杀死。所以少吃生鱼片比较好。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肝吸虫寄生在人体内,一开始几乎没有症状,有些人甚至十多年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发现往往太晚了,建议长期吃生鱼片的人好去医院检查,确认是否感染。
擅长鱼胆解毒不成反中毒
鱼胆是一种盲目的中药,常用于治疗眼赤胆痛、喉痹、恶疮等疾病。因此,人们也流传着吃鱼胆能清热解毒、明目止咳的说法,所以尽管鱼胆味苦,但总有人跃跃欲试。吃鱼胆极其危险,容易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专家指出,鱼的胆汁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毒性很强的毒素,耐热,不会被酒精破坏,所以无论是煮鱼胆,生吞,还是用酒服用,都会中毒。
鱼胆中毒发病快,病情险恶,死亡率高。轻度中毒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肝脏大、黄疸、肝区压痛、少尿或无尿、肾区敲痛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导致肝肾衰竭直至死亡。而且病人的中毒程度一般与鱼胆的胆汁有关,所以吞下大鱼胆更容易中毒。专家提醒,个人千万不要擅长吃鱼胆,有食用要求的患者要在中医的指导下合理摄入。
我们将在这里介绍吃鱼的四个误解。我相信你看完后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实时热点
推荐专家
-
-
-
祝肇刚 中医内科专家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