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蜂蜜的十大误区
关于喝蜂蜜的十大误区: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早上空腹喝杯蜂蜜水,不利于健康
蜂蜜水含有相应的糖,而不是以纯水的形式存在。饮用后,蜂蜜中的果糖必须通过人体代谢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从而失去了清洁身体环境的杯水的作用。
此外,蜂蜜作为杯水,不能有效补充体细胞的水分,排尿时间相对减慢,降低体内解毒的效果。此时,身体没有清除废物,接受新物质,所以新物质 质量与一夜代谢的废渣混合,呈现出体内新旧杂合物的代谢吸收过程,蜂蜜营养得不到很好的获取,残渣的再代谢更不利于健康。
因此,早上喝开水后,身体相对干净,然后吃蜂蜜更有利于发挥其防治作用。为了不影响早餐的食欲,你可以直接吃蜂蜜或和面包一起吃,也可以和酸奶、水果和蔬菜汁混合。
2、晚上睡觉前不能喝蜂蜜水
晚上睡觉前,应在睡觉前半小时再喝一杯10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但此时不宜喝蜂蜜水。这是因为晚上睡觉前喝开水是为了身体的新陈代谢作为水储备,但如果你喝蜂蜜水,水含有大量的溶质,密度上升,不能达到睡觉前喝水的效果,所以不推荐。此外,蜂蜜含有大量的糖,如果你在晚上睡觉前喝蜂蜜水,这些糖很容易转化为体内积累的脂肪,让你悄悄长胖!
如果你刷牙,喝蜂蜜水就更糟了。大量的细菌会在你的嘴里腐蚀你的牙齿,所以晚上睡觉前喝蜂蜜水是不划算的!
3、蜂蜜不能用沸水或高温蒸煮
蜂蜜除了含有65%到80%的葡萄糖和果糖外,还富含酶、维生素、矿物质等。吃蜂蜜时,用温水冲洗,水温不超过60℃。如果用高温沸水冲洗蜂蜜,不仅会破坏其丰富的营养,还会改变其天然的颜色、香味和味道。
喝蜂蜜水对水温很讲究。《本草纲目》记载了医学大师李时珍“蜂蜜入药有五种功能:清热;补中;润燥;解毒;止痛。生则性凉,所以能清热。熟则性温,所以可以补中。”可见,冷蜂蜜水具有清热、润燥、解毒的功效,更适合体质偏热的人;温蜂蜜水(40-60度)具有补脾胃、促进消化的功效,更适合脾胃虚弱的人。
4、蜂蜜不能每天摄入超过100毫升
蜂蜜虽好,但不能贪!蜂蜜每天多可以摄入100毫升,但不能因为感觉蜂蜜特别健康而无休止地吃。由于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属于单糖,它们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到血液中。如果你一次吃大量的蜂蜜,你的血糖就会迅速上升。长期过量食用蜂蜜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容易引起糖尿病。每天喝两杯蜂蜜水,一杯放一勺蜂蜜就够了。健康饮食取决于平衡。
5、空腹喝蜂蜜水容易引起胃溃疡
蜂蜜属于甜食,甜食有增加胃酸分泌的作用,胃酸过多会损害胃粘膜。长期空腹喝蜂蜜水,很容易增加体内的酸度,长期胃酸过多,导致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因此,好不要空腹喝蜂蜜水,建议饭后喝。
6、饭后不能马上喝蜂蜜水
饭后立即喝蜂蜜水会稀释胃液,使食物在完全消化前进入小肠,不利于食物消化。此外,当食物遇到水时,它很容易膨胀,对胃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长期饭后喝蜂蜜水,会增加胃肠道疾病的风险。
7、不能用金属杯冲蜂蜜水
蜂蜜是酸性的。保存或冲泡时,好不要使用金属容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由于蜂蜜是一种弱酸性液体,与金属接触时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沉淀铁、铅、锌、铝等游离金属元素,使蜂蜜颜色变黑,营养物质受损。如果有人吃这种蜂蜜,就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好用玻璃瓶或塑料瓶装,拧紧盖子保存在阴凉处。
8、不宜和豆腐一起吃。
豆腐又甜又咸又冷,能清热散血。和蜂蜜一起吃很容易引起腹泻。同时,蜂蜜中的各种酶,豆腐中的各种矿物质、植物蛋白、有机酸等,两者一起吃 不利于人体的生化反应。
9、不宜和韭菜一起吃。
韭菜富含维生素C,很容易被蜂蜜中的矿物质铜、铁等离子体氧化而失去作用。此外,蜂蜜可以排便,韭菜富含纤维素和腹泻,容易引起腹泻。
10、不宜喝蜂蜜水的人群:
(1)一岁以下的婴儿不应该吃蜂蜜:蜂蜜会含有肉毒杆菌,会引起婴儿中毒症状,6个月以下的婴儿更容易感染这种疾病。中毒症状通常发生在吃了蜂蜜或含有蜂蜜食物后的8种~36小时,症状通常包括便秘、疲劳和食欲不振。虽然婴儿感染肉毒杆菌的几率很小,但医生仍然建议不要在孩子1岁之前给他蜂蜜及其产品。
(2)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蜂蜜。每100克蜂蜜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约为35克,果糖约为40克,蔗糖约为2克,糊精约为1克。葡萄糖和果糖是单糖。进入肠道后,它们可以直接吸收到血液中,无需消化,从而增加血糖。蔗糖和糊精可以在稍微水解后被吸收。因此,蜂蜜的血糖升高尤为明显。从这个角度来看,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蜂蜜。
(3)肝硬化患者不能喝蜂蜜。一般来说,乙型肝炎患者非常适合喝蜂蜜,因为蜂蜜提供的单糖不需要肝脏的分解和合成,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但肝硬化患者不能喝蜂蜜,因为它会加重肝脏的纤维化。
以上文章介绍了喝蜂蜜的十大误解。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到专业医院或网站咨询专业医生。
实时热点
推荐专家
-
-
-
祝肇刚 中医内科专家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