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酒水里兑雪碧可以防止喝醉?不一定

作者:健康资讯
发布时间:2022-06-20 15:55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应酬,饭桌上推杯换盏是必然的。

有些人害怕喝醉,于是发明了“用雪碧喝酒”的方法。他们认为混在饮料里的酒精浓度很低,感觉就像喝饮料一样。同样毫升的液体,会因为饮料的加入而消耗更少的酒精。

但是真相真的有那么“美好”吗?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酒精在人体内的“旅程”。

饮酒后,酒精可以通过胃壁或小肠慢慢吸收到血液中。

酒精进入血液后,即随着血液循环在全身各组织迅速分布,它是脂溶性的,容易透过血脑屏障(由脑毛细血管壁和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可以阻止一些物质(大多是有害的)从血液进入脑组织。)。

酒精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通过胃和小肠吸收到血液中的乙醇通过门静脉输入肝脏,90%的乙醇通过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乙醛再转化为乙酸,再转化为热能或储存为脂肪。

剩余的酒精约有10%会通过尿液、汗液和呼吸以原来的形式排出体外。

说了这么多,酒水里面掺雪碧是为了防止醉酒吗?

答案是,不能!

雪碧是一种碳酸饮料,富含二氧化碳气体,能使胃迅速扩张,增加胃吸收酒精的面积;而且二氧化碳还能促进酒精进入小肠的速度,增加小肠对酒精的吸收,所以勾兑碳酸饮料让人更容易喝醉。

那么,如果和其他饮料一起喝呢?

如果摄入非碳酸饮料,由于稀释,降低了酒精浓度,减缓了酒精的吸收速度。大量饮水还会加速酒精的排泄,从而避免醉酒。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酒精含量较低的混合饮料,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喝多了,造成总量的累积,终喝醉。

如果想防止喝醉,好的办法就是在喝酒前吃点东西垫垫底。胃里有食物时,酒精与胃黏膜的接触会变慢,减少酒精的渗透和吸收。

又有人要问了,既然预防醉酒不靠谱,我吃了“解酒药”总行了吧?

事实上,没有真正的解酒方法。任何药物都不能替代或加速乙醇脱氢酶的产生。换句话说,药物不能代替人体对酒精的“消化”,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解酒药。

解酒药之所以能让你感到舒服,是因为它含有利尿、止痛、兴奋的成分,可以稍微缓解酒后头痛、恶心、呕吐、泛酸的感觉,或者起到镇静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心理安慰。如果过分依赖解酒药物,一方面容易放松警惕,饮酒过量;另一方面,如果为了追求解酒效果而过量服用,也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浓茶醋蜜呢?

人们喝浓茶解酒的流行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茶叶中的茶多酚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浓茶中的茶碱会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反而会加重头痛。对于解酒醒脑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醋不能让你清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只有加入催化剂(浓硫酸)加热,两者才能快速反应,室温下达到反应平衡需要15年。所以几乎可以认为醋和酒在体内是不反应的,没有解酒作用。

有人认为蜂蜜水能有效缓解饮酒后的头痛症状是因为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果糖,能促进酒精的分解和吸收,缓解头痛症状,尤其是因饮用红酒引起的头痛。其实果糖对缓解酒精中毒没有帮助,但蜂蜜水里的水可以缓解因饮用而引起的脱水,让人感觉更舒服。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